繼去年首度打破核談判僵局之后,伊朗與西方國家關系的緩和終于邁出實質性的第一步。
鑒于伊朗當地時間1月20日開始執行伊朗核問題日內瓦第一階段協議,歐美當天宣布了一系列舉措,放松對伊朗的制裁,期限為6個月。
在石油貿易相關領域,歐盟的決議規定,將不再禁止向伊朗原油運輸相關業務提供保險(放心保)服務,不再禁止進口、購置及運輸伊朗石化產品及相關服務。此外,為了使伊朗能運輸原油和石化產品,歐盟還解除了向伊朗提供運輸工具的禁令;美國則允許伊朗現有6名客戶在現有數量上繼續購買伊朗原油。
2013年11月24日,“P5+1”國家(安理會常任理事五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再加上德國)與伊朗簽署了日內瓦臨時協議,協議規定伊朗在6個月內暫停部分核項目。作為交換條件,美國等國家放寬部分對伊制裁政策,放松制裁規模達60億-70億美元。
1月20日,適逢馬丁·路德·金紀念日,紐約商品交易所休市。而受中國需求放緩和伊朗執行協議影響,布倫特原油價格微跌0.12%。
中國或增加購買
日內瓦過渡協議的正式生效,為簽署最終解決長達數十年的伊朗核計劃危機的最終協議開啟了長達6個月的時間窗口。
“這6個月的過渡其實是給雙方都有臺階下。”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中東學會常務理事殷罡昨日告訴早報記者,接下來的過渡期對各方來說都有好處。“對于伊朗來說,既減輕了制裁,又保留了一定的鈾濃縮權利。對美國來說,可以給阿拉伯人一個暗示,這不是一個最終決定,而是給伊朗6個月的觀察期。”
根據協議,伊朗政府被允許使用凍結在海外賬戶中的42億美元原油收入,并恢復石化產品、黃金及其他貴金屬貿易。
殷罡稱,由于伊朗原油出口量并不大,再加上全球原油市場供大于求的現狀,即使伊朗得以恢復部分石化交易,也頂多造成油價的微量下跌,不會對原油市場造成顯著影響。
就在2012年美國和歐盟對伊朗實施數十年來最嚴厲的制裁之后,伊朗的石油出口遭受巨大沖擊。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和國際能源署(IEA)公布的數字顯示,2012年伊朗的石油出口量已從2011年的240萬桶/日驟減到100萬桶/日。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擺脫了戰爭負累和國際制裁后的伊拉克在石油生產上增長迅速,日產原油量在2012年已超過伊朗。而伊拉克戰爭剛剛結束的時候,伊朗的石油產量曾是伊拉克石油產量的150%。
“伊朗受到制裁之后,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市場壓縮了從伊朗購買的石油數量。今后(部分制裁放松后)會適當增長,但在伊核危機沒有完全解除之前,也不會有太多增長。因為現在伊朗的產能受到挑戰,即使你想買那么多油,它也沒有那么多。”
殷罡稱,發展核計劃之后,由于伊朗的石油設施老化、設備更新資金長期更不上,石油產量下降了20%~30%。近兩年來,盡管伊朗對石油工業加強了投入,煉油能力有所提升,但與恢復石油工業、更新石油設備所需的巨額資金相比,差距依然巨大。
英國金融時報同樣認為,放松對伊制裁對石油市場的影響非常有限,因為保留下來的制裁措施將繼續禁止歐洲和美國購買伊朗的原油,而且運輸伊朗石油的國際保險問題仍未完全解決。
最終條約仍是未知數
盡管踏出了艱難的第一步,但歐盟及美國官員均強調,在這6個月談判期間其他制裁行動仍將繼續執行,且達成最終條約并非易事。
6個月之后,如果伊朗表現不好,究竟是恢復制裁還是加強制裁,也仍是個未知數。
“這是重要的第一步,”歐盟外交事務暨安全政策高級代表阿什頓(Catherine Ashton)表示,“但還有更多工作要做,才能完全化解國際社會對伊朗核計劃的擔憂。”
阿什頓代表六大國負責協調與伊朗的外交斡旋。她表示,預期最終協議的磋商將在2月開始。
“6個月后發生什么事,取決于這6個月內伊朗的表現。”殷罡稱。
而這些未知的預期,將會時時刻刻牽動全球原油市場的神經。